全站数据
9 6 1 5 2 8 3

“无绍不成衙”:为什么绍兴盛产师爷

教育小百科 | 教育先行,筑梦人生!         

“师爷”这一称呼,是对那些在政府机构中担任辅助角色的幕友、幕宾、幕客的旧称。这些师爷通常没有官衔和编制,而是由官员私下聘请,形成一种雇佣关系。幕主通常尊称师爷为宾或友,而师爷则称幕主为东翁或东家。这一职业起源于周代的幕人,到了明代,师爷开始形成一种独特的职业形态,并在清代达到了顶峰,从总督到州县,各级政府都聘请师爷来辅助处理政务。清朝徐珂在《清稗类钞》中提到:“盖仆从之于官,称老爷;于幕友称师爷。刑名、钱谷二席均得此称。”师爷负责为幕主提供策略建议,起草文件,处理案件,回复批复,以及代表幕主与官场联络,他们在政府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分工也相当细致,包括刑名、钱谷、书启、挂号、朱墨、账房和折奏等专业领域。特别是刑名和钱谷,这两个领域需要高知识和技术专业能力,因此必须接受专门的培训。绍兴师爷主要活跃在这两个领域。

“无绍不成衙”:为什么绍兴盛产师爷

“绍兴师爷”最初是指来自绍兴的师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泛指所有的师爷。在清朝官场中,有一句谚语:“无绍不成衙。”这表明在清代的衙门中,绍兴籍的幕友和书吏非常普遍,他们活跃了三百多年,并形成了独特的师爷文化。那么,为什么绍兴会盛产师爷呢?

首先,地理位置是一个重要因素。清朝时期,绍兴位于东南沿海,与杭州相邻,是浙东八府之一,水网密布。绍兴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尤其在南宋以后,这里的人文气息更加浓厚。清代浙江杭州、绍兴、宁波三地的科举成绩尤为突出。由于科举制度的兴盛,意味着通过考试进入仕途的人数众多,失败的士人也不计其数。绍兴的读书人清楚地认识到,为吏作幕是一条可行的出路。因此,多数绍兴士人选择“多走京师,图为幕宾,为仓物、库房、巡、驿、尉、簿之属,岁以千计”。

其次,政治体制的变化也起到了推动作用。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清朝统治者通过控制科举的参与人数、取中名额和考试次数,有效控制了士大夫的数量和规模。此外,允许用银子“捐官”的制度,也是为了防止官僚队伍中士大夫力量过于膨胀。这些措施导致很少有读书人能够通过勤奋苦读进入仕途。不能当官的人,只能选择当私塾教师或师爷这两条路。另外,科举考试的内容是八股文,与基层行政工作并不紧密相关,因此即使科举考试成功,官员在处理基层事务时也可能感到难以适应。熟悉这些业务的专业师爷,因此成为了官员的必需品。

“无绍不成衙”:为什么绍兴盛产师爷

第三,亲情观念和同乡关系在绍兴师爷的从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自明朝起,许多绍兴出身的官吏和师爷就占据了中央六部和各省府州县衙门的重要位置,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使得他们在行业竞争中占据了优势。他们利用同乡关系,拉帮结派,这在清朝的《清高宗实录》中有所记载。同时,绍兴人重视亲情,他们通过家族关系传授幕学知识,使得绍兴师爷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最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绍兴的士人为了生存,选择了入幕。这一选择不仅满足了官僚政治对“置幕佐官”和“增幕制吏”的需求,还形成了清代独特的地缘性行政幕友群体——绍兴师爷。

猜你喜欢内容

更多推荐